劉永坦LiuYongTan(1936.12.1--)電子工程專家。先後就讀於哈爾濱工業大學與清華大學無線電係。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研究生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研製新體製對海探測雷達,突破多項關鍵技術,解決了在強海雜波,大氣噪聲及電台幹擾背景下信號處理和目標檢測問題,並建成了中國第一個對海探測新體製雷達站。在逆合成孔徑雷達研究中,發展了運動補償理論,並針對大寬帶信號提出了全係統的補償技術。成功的實現了對運動目標的雷達成像。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一項,及多項部委級一、二等獎勵。曾獲得光華基金特等
獎、何梁何利科學技術成就獎等獎勵。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4年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
1959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無線電工程係。曆任該校副教授、教授。從事雷達研究工作。七十年代先後研製成功單脈衝雷達延遲式接收機和聲表麵波脈衝壓縮係統。1979年到英國進修,在此期間進行了特高精度高頻脈衝多卜勒雷達信號處理機和用信號處理方法增加高頻雷達角鑒別力的研究,其成果已被應用。1981年回國。主持了高
頻地波對海探測雷達的研究工作。1983年主持研製成功雷達散射麵積微處理機錄取、存貯與處理係統。譯有《晶體管電路工程》等,撰有《高頻海態遙感雷達的微處理機數字濾波器》、《高頻地波雷達的微處理機數字濾波器》等論文。劉永坦教授,祖籍湖北武漢,1936年12月1日生於江蘇南京。中國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博士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953年至1958年先後就讀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機係,清華大學無線電係。1958年起在哈工大從事教學科研工作,1978年破格晉升為哈工大無線電係副教授,1979年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出國訪問學者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工作並被聘為名譽研究員,1985年晉升為教授,1986年成為該係第一位博士導師。曾任電子工程教研室主任、無線電係係主任,現任哈工大電子工程技術研究所所長、哈工大研究生院院長。劉永坦教授現為國家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宇航學會理事、中國電子學會學術工作委員會委員、IEEE高級會員、國防科工委航天專家谘詢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空軍科技發展和人才建設顧問。曾任國家863高技術信息獲取與實時處理技術專家組成員,並先後被聘為國內十幾個有關單位、大學、專業及學會的兼職研究員、教授或負責人。曾先後到瑞士、意大利、英國、日本、美國等出席國際學術會議,1996年擔任中國國際雷達會議名譽顧問,還到英、法、美、德、荷蘭、加拿大、日本等國進行考查訪問或學術交流。
通訊與信息係統
主持大動態、高精度、實時兩維FFT信號處理機和高線性接收通道的實現;提出信道一致性數字補償技術和多目標自適應快速最優跟蹤方案。在逆合成孔徑雷達研究中,發展了運動補償理論,並針對大帶寬信號與係統提出了新的補償理論。在數字式寬帶FM/CW雷達信號處理機的研製中,提出了微程序控製模擬滑窗分段FFT譜分析及數字式多門限自動檢測的獨特的模擬/數字混合信號處理模式,解決了大動態寬頻信號高分辨譜分析問題。發表學術論文、著作70多篇。
劉永坦既是一位成就卓著的雷達技術專家,又是善於教書育人的優秀教師。他在擔當繁重的科研任務和領導工作的情況下,還先後講授過專業數學、電子基礎等10餘門課程。1997年,他獲得“孺子牛金球獎”,被譽為“航天科技之星”和“
學府教學明星”。
劉永坦教授長期致力於電子工程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特別是對新體製雷達係統,製導與信號處理技術進行了係統的研究。他於1982年至1985年期間主持航天部預研項目“新體製雷達關鍵技術及方案論證”,其關鍵技術突破為我國新體製雷達研製成功打下了基礎。1986年至1990年,劉永坦同誌主持了國防科工委國防科技應用與基礎研究項
目“新體製雷達研究”。他綜合關鍵技術成果,研製成完整的雷達係統,並於1990年建成了我國第一個高頻新體製雷達站,成功地探測和跟蹤了艦船和飛機目標,其技術指標達到了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該項目於199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7至1995年他主持全國12家863計劃中“逆合成孔徑實驗雷達”(即ISAR)重大項目的研究工作。他領導的課題組和航天工業總公司的有關研究所合作,曆經五年攻關,研製成中國第一台實驗ISAR,通過進行大量外場實驗,錄取了大量珍貴的數據,為我國ISAR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並成功的完成對飛機目標的雷達成像,達到國際90年代先進水平,199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由於其出色的成績,於1990年被國家人事部批準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屆院士。成為我國為數不多的雙院士之一。此外,他負責進行的多項重大科研項目已獲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二項,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五項,並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兩百餘篇,主編全國統編教材一本,主審多本。劉永坦教授十幾年來已培養研究生共七十餘人。多位學生受到國家各級部門的各種獎勵,其中有二位榮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博士、碩士稱號。八人晉升教授;二十幾人晉升副教授。他本人分別在91年獲首屆光華科技基金特等獎、92年、93年被航天部評為“人才培養先進個人”,95年獲哈工大“伯樂獎”,97年獲香港柏寧頓教育基金會“儒子牛金球獎”特別獎。2000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先後分別獲得省勞動模範、全國教育係統勞動模範稱號、並被授予人民教師獎章。
學科的發展還需要不斷開展與國內外同行密切的科研協作和學術交流。該學科與航天科工集團、航天科技集團、船舶重工集團以及國家信息產業部的相關研究所建立了密切的科研協作關係,並多次邀請高水平專家來我校交流講
學,更與航天科技集團建立了聯合實驗室共同開展科學研究。近年來在服務地方上,信號與信息處理學科也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他們跟據威海市交警之隊的實際需求開展了交通勘察項目的研究,在近日與交警大隊進行的聯合試驗中,精度已達使用要求。他們還承擔了山東省科委的“通訊加密”課題,以解決竊聽問題,目前該項目已取得突破性進展。該學科現有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3人,具有博士學位或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教師11人。由於師資隊伍以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為主,因此在年輕人的培養上,喬曉林教授特別強調壓力就是成長的動力,不怕給年輕人壓重擔,讓他們在壓力中不斷提高。青年教師來自國內不同的知名院校,為使這些年輕人盡快融入團隊,學科內部采取各種措施加強團隊精神的培養,合理安排每個人的教學科研工作,以高水平的科研項目為牽引,讓青年教師迅速明晰自己的研究方向,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學習和提高,並自然而然地做到了相互配合,相互借鑒、相互交流。學科內自發的學術交流非常頻繁,遇到共性的問題還會組織專題研討或學術報告。研討會上氣氛民主,大家發言踴躍,針對學術問題的爭論也時有發生。目前,這批在高水平、高要求的科研項目中得到鍛煉的年輕人,已經能夠勝任該學科的各項工作,成長為該學科的教學科研骨幹。
梁思禮 | 匡定波 | 李衍達 | 雷嘯霖 | 林尊琪 |
幹福熹 | 黃宏嘉 | 李啟虎 | 陸汝鈐 | 劉盛綱 |
郭雷 | 黃民強 | 李未 | 侯洵 | 劉永坦 |
郭光燦 | 黃琳 | 簡水生 | 李誌堅 | 劉頌豪 |
高慶獅 | 何積豐 | 侯朝煥 | 林惠民 | 闕端麟 |
哈爾濱工業大學:http://3www.hit.edu.cn/experts/prof.asp?id=271
中國校友會網:http://www.cuaa.net/cur/xyb/yuanshi/kxjj.jsp?id=575
黑龍江名人:http://www.mr699.cn/html/8557.html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本文由筆誅墨伐網劉永坦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筆誅墨伐網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部委一月三論房產稅 專家料出台步點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