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848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
嚴東生 - 個人簡介
⠀
1918年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1929-1935年在北京崇德中學讀書,1939年和1941年分別於清華大學和燕京大學獲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1946年赴美深造。1949年2月在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獲陶瓷學博士學位。隨後在伊利諾斯大學進行了一年的博士後研究。1950年4月回國,先在開灤化工研究所任副所長,唐山交通大學任教授。後調中國科學院冶金陶瓷研究所任研究員、室主任。60年成立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任副所長,1977年任所長。198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84-1987年任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現任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主席團委員、同時兼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名譽所長、亞洲各國科學院聯合會主席、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學會理事,中國化學會理事長,中國矽酸鹽學會名譽理事長、上海大學名譽校長等職。
嚴東生教授畢生致力於材料科學研究事業。他在高溫材料製備科學與機理、氮化物與氧化物等係統的熱力學與動力學研究、高性能材料設計與微觀結構控製以及陶瓷基複合材料的研究等諸方麵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在高性能無機材料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麵成就卓著,是中國無機材料科學的奠基人。他是精細陶瓷、納米材料科學等國家重大研究項目的首席科學家,並與國外建立了廣泛的研究合作關係,他領導研製生產的鍺酸鉍(BGO)大單晶被歐洲核子中心選用,其質量、數量與性能均居世界第一。
嚴東生 - 求學之路
嚴東生,出生於上海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畢業於北洋大學土木工程係,任京漢鐵路局工程師;母親畢業於杭州女子師範。嚴東生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勤奮讀書,9歲時就直接進入小學五年級,1929年畢業後考進了北京崇德中學,中學6年他一直保持年級第1名,逐漸顯示了他對理科方麵的興趣和才華。高中畢業時已可閱讀英文名著,打下了良好的英語基礎。
1935年,嚴東生考入清華大學化學係。以總評優秀的成績升入化學係二年級,邁入終生從事的化學專業殿堂。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嚴東生為照顧多病的母親,未能隨校南下,遂從清華轉入燕京大學化學係。在大學的最後二年,他始終保持著全校總成績第一名的優異成績。他選擇“酚醛高分子聚合及其離子交換作用”作為畢業論文課題,撰寫出質量較高的論文,獲得好評。1939年,嚴東生從燕京大學畢業,留校攻讀碩士學位兼做張子高教授的助教。在張子高的影響下,嚴東生對無機材料研究中一個重要基礎課題――“固相反應”進行探索,撰寫了研究論文“固相反應機理”並獲碩士學位,為以後長期從事材料科學研究邁出了堅實的一步。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燕京大學停辦,嚴東生隨張子高教授受聘於私立中國大學。1942年應聘任唐山開灤耐火材料廠工程師。1946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後,燕京大學複校,嚴東生回到燕京大學,並於1946年獲得留美獎學金。先在紐約大學研究院化學係,後轉入伊利諾伊大學研究院主修無機材料(陶瓷)。在研究院3年,他領取了最高獎學金,由於他的全優成績,同時被選為美國五個榮譽學會的會員。1949年,嚴東生以“高溫氧化物係統的相平衡”的博士論文獲陶瓷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博士後研究員,繼續從事無機材料的研究工作。
嚴東生 - 研究曆程
1950年春,他放棄國外優厚的工作、生活條件,毅然辭去伊利諾大學的聘約,克服種種阻撓,登船繞道香港回到中國。回國後,幾十年以來一直從事無機高溫材料、特種塗層和複合材料的研究工作。
1950年,國家正處於國民經濟恢複時期,鋼鐵工業急需在戰後的廢墟上重建。嚴東生到開灤化工研究所後,立即著手耐火材料的研究,並到鞍山鋼鐵公司參與製定第一個耐火材料的生產、檢驗、測試標準。該標準以後沿用頗久,對中國的鋼鐵工業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同時,他還開展了窯爐熱平衡的研究,詳細計算分析了高溫裝置中熱量的分配,提出了節約能源的有效措施。
50年代後期,嚴東生與其同事們的研究重點轉向新材料的探索。其中,對高溫氧化物陶瓷的研究,最有成效。如對製造過程中各種因素對氧化物陶瓷的顯微結構與性能之間關係的闡明,為發展氧化物特種陶瓷的生產提供了科學基礎。1960年嚴東生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副所長,他結合本國稀土資源特別豐富的特點,指導了兩個科研小組對稀土氧化物與其他高溫氧化物體係進行了十幾個係統的相平衡與結晶化學規律的基礎研究,寫成了“CaF2-La2O3係相平衡研究”、“三價稀土氧化物――氧化鈹係統的研究”、“稀土氧化物――氧化鈦係統的相平衡”等多篇論文,這些成果獲1962年國家自然科學獎。
他還領導科技人員對高溫合金及難熔金屬抗氧化、耐腐蝕塗層開展研究,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做出了貢獻。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與合作者一起獲得了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獎。1976年以後,嚴東生出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所長兼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副院長。他對全所進行了調整,明確了以無機材料科學和新材料研究為主的研究方向。1979―1984年,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共獲得國家重大發明獎2項、國家自然科學獎2項,獲得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的獎勵多項。值得一提的是,嚴東生和他的合作者在複合材料的研究中,為解決中國第一代洲際導彈提供了關鍵材料和部件。為此,於1981年獲得國家重大發明一等獎。
近10年來,嚴東生的主要研究方向著眼於新型無機複合材料和無機高溫材料等新領域的研究,以改善無機材料的性能,尤其是提高無機材料抗熱衝擊和機械衝擊的性能,發展在更高溫度下使用的若幹類新材料,為節約能源及新一代材料的應用提供新的材料基礎。與此同時,在他的主持下,一個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為依托的、麵向全國的中國科學院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開放實驗室於1988年正式成立了,嚴東生任室主任,重點開展先進陶瓷材料的探索和基礎研究工作。
嚴東生於1980年11月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1年出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和化學部主任,還曾任中國化學會理事長。現任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主編、亞洲各國科學院聯合會副主席、國際《陶瓷雜誌》主編、美國陶瓷學會高級會員。嚴東生是中國在無機材料研究上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學家。他的主要經驗是:持之以恒,推陳出新。他說:“立誌為中國的建設發展而獻身是我國幾代科學家的理想和美德。”
1994年嚴東生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同年6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发表评论